全职高手读后感资源站

一个仓库,不常回来,所有文字都可以转载不用特意问我

【废话闲扯】关于OOC和标签化(又作:如何种一棵跟原作差不多的树)

 

(1)说点废话,求不打我

嗯,说起这个话题,我觉得非常紧张,因为我觉得自己并没有资格。

如果有人对我使用“你行你上啊”这个技能,我是完全无力反击的,因为我确实不行,我并不会写文。

对那些会写文,会讲故事的人,我很欣赏并羡慕他们。

我也知道写文很不容易,很辛苦。

但是我还是冒着生命危险【哪来的生命危险啊!】写了这一堆废话,主要是作为对自己的一种提醒,所以大家就当是我瞎扯,说得不对的地方,也多包涵。

 (2)我所理解的同人圈部分规则

 

以前也知道有“同人”是什么,甚至也写过一些没法看的黑历史,但今年看了《全职高手》,才真切地意识到在同人界存在一种叫做“圈”的东西,圈子内部也有着一些需要遵守的“准则”。

 

想着自己太落伍了,需要赶一赶潮流,免得跟小伙伴们没法一起玩,我确实对这些“准则”留了心,cp暂且不论,貌似“玛丽苏”是人人喊打的,然后就是“OOC”,几乎每个作者都会在自己的作品前面声明“OOC”,有时候还需要重复三遍以示强调,最近发现还有一个深受诟病的东西叫做“标签化”,好多人都在呼吁不要标签化。

 

“玛丽苏”我倒是知道是什么,感觉确实挺雷,但是真有好这口的,倒也不是什么错误,只是个人口味不同罢了,且放到一边不说。

 

“OOC”,去百度上搜了一下,是”Out Of Character”,我的理解,应该就是指同人里面的人物形象脱离了原作的设定。

 

“标签化”倒是很好理解,看了一些同人之后我也发现了,提到黄少天必然是PKPK,提到方锐就是真诚的眼睛,提到韩文清就会有钱包脸,提到张新杰就是对称控和强迫症……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使用某几个固定且夸张的“标签”来突出人物的特点,导致人物形象简化、刻板、不立体。

 

我个人认为,所有的同人都有可能要面对“OOC”和”标签化”的问题,这是由同人创作的特点决定的,不能把原因全归结为同人作者不认真或者不负责,更不应该过分苛责。

 

 (3)OOC为什么“无法避免”

 

可以这么说,在过分严苛的标准下,没有任何人能做到完全不OOC,即使作者也不可能,从心理学上来讲,Character这种东西,虽然也有着相对稳定的静态结构(嗯,对这个感兴趣的话可以百度),但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,在不同的场合下会显露出一个人性格的不同侧面,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可能让性格产生改变。

一个人的性格,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,但绝对不可能一条一条、一项一项把每一个性格特征以及对应的行为列出来,我们分析一个人的性格,也只能是做到尽量全面,不可能完全贴合。

现实中的人物是这样,文学作品的人物也是这样,一个好的人物,作者创造一个人物,不可能把他的性格方方面面每一个细节都想好了才动笔,尤其是像《全职高手》这种时间跨度极长,出场人物极多的作品,作者给予人物的最初设定,可能只是这个人性格的最主要特征,就像是打了一个草稿,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,作者依靠自己人生的阅历,依靠自己对人生的理解,按照草稿,将很多细节补充到这个人身上去,同时还要发掘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,剧情在发展,人物的际遇在改变,这些后续补上的细节,有时候都是作者一开始都不曾想到的,最终我们看到的,才会是一个像现实中人物一样丰满而复杂的人。

原作者由性格推出行为,就像把一颗小小的种子培养为一棵大树,即使是有前后性格严重不符的情况,只要作品的内在逻辑解释得通,也不能说原作者OOC,因为那整个人就是作者写出来的,他说是什么就是什么。

而到了同人这里,是先要解读行为,由行为归纳出性格,再根据归纳出的性格,再次铺设人物的行文,这就像是要把原作那棵大树的枝叶脉络全都摸出来,再照着那样直接做一棵树出来。

这下可麻烦了,你按照自己的阅历和对人生的理解,所解读出的性格特点,可能跟别人解读的性格特点完全不一样。

就算是你们解读出来的性格特点是一样的,你依靠自己的阅历和对人生的理解,按这个性格特点去描述人物的行为,可能还是跟别人不一样。

至于作者本人的解读是不是跟你的一样,除了问作者本人,可能也没有别的途径能知道了。

当你的文中出现作者根本没有过设定的情节,比如谈恋爱,比如二十年之后的他们,境遇不同,环境不同,作者没写,只能靠你自己的理解去补完,那差别可就更大了。

结果每个同人作者复制出的那棵树,看起来跟原作的那一棵都不像,跟其他同人作者之间也不一样。

如果复制成功的标准是“一模一样”,毫无疑问,大家全都OOC。

 (4)以“标签化”对抗“OOC”

个人认为,贴标签,可能原本是同人作者对付OOC的一种手段。

沿用之前关于“树”的比喻,既然复制出来的树看起来跟原作不一样,那么,直接从原作的树上面折根树枝,插在自己的树上,这不就一样了吗?原文中的黄少天确实是吵着要pk,那我写的黄少天也吵着要pk;原文中的方锐说看我真诚的眼睛,那我写的方锐也有真诚的眼睛;原文中说韩文清那张脸让人有交钱包的冲动,那我写的韩文清也能收到钱包……

担心OOC,就直接沿用原作的设定,这不就一模一样了吗?

但是,这样做这只是投机取巧,并不解决问题,标签过于单一,完全收不到好的效果。

有一部分作者,只折了那一支树枝带走了,他复制出来的树上只有一根树枝。黄少天出场必pk,方锐出场必真诚,老韩出场必钱包,喻队出场必^_^,刘小别出场必耳机……没有其他的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行为细节,只靠这“一根树枝”,读者总会有看厌的时候。

另一部分作者的情况更加严重,他的那根树枝,都不是从原作那边折的,是从别人那边折的,标签来自同人二设。说起来同人二设也未尝不可,有的也很萌,比如说小周的呆毛、孙翔的六个核桃之类,但是塑造人物时只依靠二设,每逢二翔出场必六个核桃,人物同样会显得苍白单薄,令读者生厌。

还有一部分作者的情况也很麻烦,他从原作上折来树枝之后,树枝长歪了,然后别人又从他那里折树枝搬设定,歪得更加离谱。喻文州的轻度手残变成了发个十几个字的短信都要五分钟,小周的不爱说话变成了语言障碍,张新杰的极度严谨,变成了看到王杰希就受不了的对称控,王杰希对新人的培养和关注成了单亲爸爸……塑造人物时只依靠这些已经变了味儿的标签,那效果可想而知,不仅不能避免OOC,它本身就是OOC。

所以说,如果你实在不想费劲去摸原作的脉络,想要省点劲儿,至少多从原作折点儿树枝过来,按着一个标签死贴,谁都受不了啊。

 (5)像原作那样贴标签

OOC不可避免,但是有节操的作者,当然还是想要尽量少一点OOC,尽量让自己种出来的树跟原作的树看着差不多,总不能哈姆雷特成了哈利波特啊。

我觉得吧,解决这个问题,其实还是得学会贴标签,贴标签不是错,关键是要贴得合适。

 

别的作品且不说,其实全职高手这部书塑造人物,本来就用了“贴标签”这种方式。

有些传统小说,对人物的塑造要求很别扭的,你不能直接告诉读者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,不能直接告诉读者他在想什么,一切都得通过语言和行动来表示,分析这样的小说人物,那简直就是在跟作者玩一场猜谜游戏,做文学评论搞得跟精神分析一样痛苦。

 

而《全职高手》则不然,这是网络小说,追求效率,作者会直接了当地告诉你,他笔下的人物会具备怎样的性格特点,莫凡的孤僻、周泽楷的木讷、喻文州的温和、江波涛的擅知人心、张新杰的严谨、郑轩的没干劲儿、魏琛的无下限、包子的脱线……这些性格特点都是原作直接用概括性的语言给你点出来的,他会直接告诉你张佳乐感到很痛苦、邹远的压力很大、于锋想要的是核心地位……看全职高手基本上不需要太努力地分析人物性格,直接去原文中寻找描述性的语句,就能直接抓到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点,以及搞懂人物的心路历程。

 

点明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,这就是第一层大标签。

 

然后为了让这个人更容易被读者记住,作者会给很多人物加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,这个特点,有时跟第一层标签是有关的,有些关系不大。比如周泽楷的话少、黄少天的话痨、喻文州的手残、刘小别的手速、王杰希的大小眼、楚云秀的追剧、乔一帆的倒水……

 

网近中的人物塑造也是一样,剑鬼的丑、韩家公子的美、御天神鸣的路痴、小雨的缺心眼儿、落落的花痴、水深的爱妻属性、漂流的左右手搭档、无誓之剑的装逼、风行的好斗、倒影年华的鬼点子……

 

这些特点往往会被刻意提及多次,有了这些特点,读者会更加容易记住这个人的形象,这些鲜明的特点,可以看做第二层大标签。

 

不要纠结于那些零零碎碎的小标签了,去原作中寻找这样的大标签,第一层标签,确定人物性格最主要的倾向,这一层决定了你那是棵树,不是草,也不是竹子,更不是笋;第二层标签,抓住原作中最鲜明突出的特点,这一层决定了你那棵树是乔木还是灌木、是针叶还是阔叶、叶子会不会是黄的或者红的。

 

有了这两层标签,其余的细节,就在这范围内各种发挥就是了,按照自己的理解,多分出一些细节的枝叶,何必非要死抠着那个“pk”不放呢?(当然如果特别喜欢的话那就用呗,同人就是为了自己开心。)

 

不过,对这两层大标签的解读,真的还是要尽量贴近原文。

 

如果一开始就把树当成了竹子和笋,那可真是再也挽救不回来了。

 

 

 

评论(27)
热度(242)
  1.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全职高手读后感资源站 | Powered by LOFTER